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三江源头奏响生态保护青春乐章
-k8凯发

来源:地调局西宁中心 作者:马卫 发布时间:2023-10-07
  时至九月,在西宁虽已入深秋,但还是鸟语花香的盛景,而在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地区,却时常飘落着雪花,远处山头往年的旧雪还未消融,新一轮的“银装”已经开始覆盖。在平均海拔4200m以上的三江源地区果洛州玛多县,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西宁中心”)4名身穿红色工装的年轻调查队员拿着采样袋、剖面铲、测量绳等装备,开启了又一天的自然资源监测工作……
  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青海省南部,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被誉为“中华水塔”,该地区以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地位而受到广泛关注。转制以来,西宁中心始终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以守护三江之源、保护中华水塔为己任,开展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和国土空间修复支撑调查,旨在查明该地区自然资源分布特征及生态本底,评估生态影响机制,为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功能修复提供优化建议。
  胸怀“国之大者”,三江之源当好“中华水塔”守护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青海考察调研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
  据了解,西宁中心工作区域辐射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五省,同时兼顾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这一战略要位。“早在转制初期,我们党委班子对中心区位以及职能定位有着深层次的谋划,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当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践行者,保护‘中华水塔’的前哨兵,才能把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指示精神实践于这支军改队伍,也才能把这支队伍的建设发展规模推到更大更高的位置”,该中心党委书记欧清学介绍到。
  自2020年以来,西宁中心聚焦“全国双重规划”实施、自然资源部“两统一”职责有效履行,为区域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修复提供有力支撑,突出地域优势,从地质调查事业发展高度,特别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指挥中心业务总体布局的角度来深入思考中心业务发展定位,初步构建“123”业务体系,不断优化业务布局。重点围绕三江源、祁连山及周边重要生态功能区,着眼“中华水塔”保护修复、国家公园建设重大需求,在典型区域共布设包含生态修复支撑调查、专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承载力调查、生态修复潜力调查评价等类型的三级项目7个,截至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环境承载力、高原高寒典型区域地表基质与覆盖层空间分布特征、地质碳储碳汇等相关成果,为三江源地区自然保护体系建设、生态保护修复建设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踏出了多少新路,就用汗水灌溉出了多少芬芳
  “望山跑死马”,这句话对三江源地区的年轻调查人员来说尤其刻骨铭心。由于是保护区,没有很发达的交通线,很多预定工作点位车辆不能直接到达,这就需要三四名小组成员扛着数十公斤的装备,尽力克服海拔高、氧气缺、路途远等实际困难,徒步行进至工作点位。由于缺氧,调查人员走一会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一会,远一点的点位,光是来回路途就耗了很长时间。
  一片样地、三块一平方米的样方,有时候一趴就是一天,这样平凡的采样工作就是三江源项目野外工作的一部分,夏天的草原,雨水还是很丰沛,草地潮湿,就是天然的蚊子窝,尤其是在7-8月份,当地的蚊子特别活跃。一天的工作结束了,像手、脸和脖子这些暴露在外的地方几乎没有不被“关照”到的。
  “因为是保护区,所以我们工作的地方几乎没什么人,除了藏野驴、白唇鹿等‘高原精灵’留下零零星星的脚印之外,其余的痕迹基本都是我们的队员留下的”。脸上布满了晒起的干皮,因为缺氧有点发紫的嘴唇上全是干裂的口子,这是记者在野外一线见到的三江源项目调查队员王国荣,见到他时正在进行草地采样工作,采样回去的路上他这样介绍着,脸上还挂着淡淡的笑容。
  西宁中心三江源野外项目调查队员们以不负芳华的远大理想保护祖国青山绿水,以舍我其谁的高尚境界守护青藏高原生态屏障。三年多的时间,调查队员们的足迹遍布三江源地区的山林湖泊,项目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基本查清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自然资源要素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初步建立了青藏高原草资源调查方法,为全国草地资源调查工作树立了标杆;初步查明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生态地质条件和主要生态地质问题,探索了生态修复的地质学解决思路,评价了区域生态承载力和生物多样性现状;形成了三江源典型地区高精度冰缘地貌数据,查清了重要交通廊道冻融灾害分布;成功建立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观测网络,形成了空-天-地-网一体化观测体系;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专著1部,发明专利2项,软著15项,项目有效支撑服务三江源地区自然资源管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工作。
  巾帼不让须眉,她们的别样青春又美又飒
  地质队伍可以说是男人的“集中营”,从事野外一线调查的女队员寥寥无几,但在西宁中心三江源地区野外工作者中,有这样一个群体,她们柔肩担重任、巾帼绽芳华,用柔弱的身躯扛起了沉甸甸的责任。
  谢莉、彭海月、宁晓春、张海琛,她们是西宁中心三江源野外项目组的四朵“格桑花”,也都是项目的技术骨干。在野外,她们干的工作一点不比男队员少,从外业调查的剖面、采样、记录到内业的遥感解译、数据分析、报告编写,每一个环节都有她们忙碌的身影。
  据了解,她们都是西宁中心挂牌成立后招聘引进的专业技术人才,4人均是高校硕士研究生学历。短短2年时间,不仅适应了野外项目工作强度,还都在各自的项目中担任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岗位。在野外地质工作中,她们舍小家、顾大家,不娇气,不服输,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女性地质工作者的担当和责任,展示了当代青年地质工作者崇高的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风貌。
  “高原上的天气多变,刚刚还是万里晴空,下一瞬小雨就下来了,但调查工作并没有因为这场横空出世的小雨而耽搁,照常进行着”三江源项目负责人谷强回忆起小雨中的那次调查经历:“在高海拔缺氧地区开展调查工作的辛苦不由言说,但真正让我动容的是4名女同志的坚毅和执着,她们能毫无迟疑地俯下身挖着剖面,也能毫无顾忌地趴在土坑上,记录每一个样地剖面信息,全然忘记身下是刚下过小雨后泥泞的采样地……”
  “他们能干的我们都能行”,就因为这样一个信念,她们通过不懈的努力,获得了许多荣誉。由谢莉参与编写的“三江源地区自然资源综合调查2022年度成果报告”获评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报告,参与制作的多部科普视频获评部、局级奖项;张海琛、彭海月、宁晓春3人代表中心参加青海省、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讲解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青春,如火似钢,热烈且坚毅。奋进突围的过往,记载着西宁中心三江源地区项目组成员心系生态保护、勇攀行业高峰的坚实步伐,逐梦绽放的明天,他们也必将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与毅力,为保护三江源、守护“中华水塔”、助力青海省“四地”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马卫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