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自然资源部自然生态系统碳汇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开放课题申报指南(2025年度)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k8凯发

发布时间:2025-07-28
  自然资源部自然生态系统碳汇工程技术创新中心(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for natural ecosystem carbon sink,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以下简称“碳汇中心”),于2022年8月经自然资源部批准建设,以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昆明中心”)为依托单位。碳汇中心以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为目标,聚焦自然生态系统碳汇调查监测、固碳增汇前沿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丰富自然生态系统碳汇理论,促进成果转化,推动我国自然生态系统碳汇调查监测和固碳增汇技术的社会化服务。
  为了进一步加强碳汇中心的学术交流与和开放合作,吸引和鼓励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利用碳汇中心平台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和创新性研究,依据《自然资源部自然生态系统碳汇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开放课题管理办法(试行)》(附件1)的相关要求,现发布碳汇中心2025年度开放课题申报指南,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资助方向
  面向国家“双碳”目标和自然资源管理需求,聚集碳汇中心建设目标和研究方向,重点资助以下4个领域9个方向:
  (一)自然生态系统碳汇调查监测技术
  1.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原位监测技术
  2.岩石-土壤-水体-植被系统中碳迁移转化的示踪技术
  3.水体、土壤、岩石风化碳汇的遥感、无人机应用技术
  (二)自然资源要素固碳稳碳技术
  1.基于生态恢复和固碳能力提升的废弃矿山修复技术
  2.湖泊湿地水生生物稳碳固碳技术
  (三)不同尺度碳汇数据集成与模型构建
  1.从样方尺度到区域尺度的碳汇模型构建
  2.极端天气下的碳汇智能预警方案
  (四)碳汇核算方法与生态补偿机制
  1.碳汇核算的多方法验证与精度提升技术研发
  2.碳汇产品价值实现的方法探索
  二、资助额度和资助周期
  1. 资助计划:本年度计划资助开放课题5-8个。
  2. 资助周期:执行起始时间为2025年9月1日,执行期限为2年。
  三、申报条件
  1. 申请人一般要求具备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不具备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的,须经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推荐;在读博士研究生申请的,须由导师担任课题第二负责人,且导师和申请人须在同一单位。
  2. 申请的课题侧重应用研究和技术研发,申请人及课题组成员需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申请人及课题组成员具备实施该项目的研究能力、保障条件和可靠的时间保证。
  3. 每位申请人只能申报1项课题。申请人须是申请课题研究思路的主要提出者和研究工作实际主持人,对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经费使用以及课题研究成果承担全部责任。
  4. 课题申请人须邀请至少1名碳汇中心科技人员作为课题组成员开展联合研究和课题管理(可自行联系,亦可获资助后根据研究方向指定)。
  5. 获得资助的课题项目负责人将自动成为碳汇中心的客座研究人员,进入昆明中心专家库系统。
  四、申请程序
  1. 课题申请。申请者根据本指南的课题设置与要求,填写《自然资源部自然生态系统碳汇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开放课题申请书》(附件2),经所在单位同意并加盖单位公章后,邮件提交申请材料电子版(pdf格式和word格式各1份,word格式无须签字盖章,电子版文件命名方式:课题x-姓名-单位-题目),并邮寄申请书纸质版(一式三份),电子版与纸质版申请书内容须一致。
  2. 截止日期。本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截止日期为8月15日(邮寄申请以邮戳为准),过期不予受理。
  3. 课题审批。碳汇中心组织专家进行初审,并报碳汇中心专家委员会审查批准。评审结果于10月1日左右在昆明中心门户网站(http://www.kgsnrc.cgs.gov.cn/)公布,并通过邮件或电话方式通知立项申请人并签订任务书。其中,评审成绩优胜的课题将被确立为重点课题。
  五、结题验收和考核指标
  1. 围绕指南中某一方向开展工作,系统解决该方向的关键问题。
  2. 课题要求1篇中国科学院sci二区及以上期刊论文,或1项发明专利。并完成技术报告和工作报告。
  3. 课题研究成果归碳汇中心、碳汇中心依托单位和申报者及其所在单位共同所有。开发课题支撑发表的论文、专著和专利等成果,需统一将“自然资源部自然生态系统碳汇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昆明,650111(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for natural ecosystem carbon sink,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kunming,650111,china)”作为第一作者和第一署名单位。并标注“自然资源部自然生态系统碳汇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开放课题项目,xxxx;(supported by the open project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for natural ecosystem carbon sink,xxxx)”。未按照要求标注,碳汇中心将不予支付经费及办理结题手续。
  4. 根据项目成果要求,申请者在结题验收时,其课题相关成果须提供已发表或已录用证明。
  5. 碳汇中心将在课题结束后两个月内,组织专家评审项目结题报告,并提出验收意见。
  六、注意事项
  1. 申请人和所在单位应当认真阅读并执行本课题指南与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按时提交申请书及相关材料。
  2. 无论申请项目评审通过与否,所有材料均不退还,请申请者保管好申请材料。
  3. 开放课题发布、评审、实施、考核等流程均依据《自然资源部自然生态系统碳汇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开放课题管理办法(试行)》(附件1)执行。
  4. 未尽事宜均由自然资源部自然生态系统碳汇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负责解释。
  七、k8凯发的联系方式
  联系人:李雪艳,18314472313,xueyan_li2020@163.com
  邮编:650111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春雨路1566号
  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附件:
网站地图